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下旬,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舒卷同尘”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深入调研小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现状,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年之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思践悟强信念,深入实践看发展
在7月23日的会议上,实践队成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了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所做的题为《做好“农”字文章,推动乡村振兴》的专题报告。李锦柱书记在报告中与实践队队员分享了小岗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探索与宝贵经验,并展示了该村在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从而加深了实践队队员对乡村振兴概念的理解。
报告结束后,李锦柱书记与实践队队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对团队选择的研究课题给予了肯定,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对团队的实践活动成果抱有殷切的期望。交流结束后,李锦柱书记还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
鞠躬尽瘁守初心,笃行实干开新篇
看陈列,听讲解。7月23日,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前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以沈浩精神为核心,全方位展现沈浩“公、正、忠、廉”的优秀品质。
实践队队员们通过亲身实地的参观考察,对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担任职务的六年时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这段时间里,沈浩同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倾尽全力为小岗村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列馆内的每一件精心陈列的展品都默默地传递着沈浩同志坚守的信念——始终如一地为人民服务。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沈浩同志的辛勤付出,也无声地诉说着他那坚定不移的承诺和对人民深沉的关爱。在参观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也被沈浩同志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感染鼓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学习这样的奉献精神,勇立时代潮头。无论是任何专业学子,都有机会展现自身专长,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之中,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内贡献才智,绽放光芒。”实践队队员周星汛说。
薪火赓续话改革,踔厉奋发绘新卷
7月24日,实践队队员们应邀参加小岗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小岗村党委书记严永兵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了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以及人才引进计划,并对实践队队员就调研中遇到乡村振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他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小岗村正在努力跨越传统乡村的界限,融合现代元素,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文化建设立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动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持。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访问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凤阳县小岗村团委,与共青团十九大代表袁肖进行了交流。袁肖书记与实践队队员探讨了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小岗学校特色非遗社团取得的优异成绩。
晚上,实践队队员参加了由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的雷松林博士主持的“小岗村1978·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老先生对团队的研究主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热情地与实践队队员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小岗村过去十年的改革历程,并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座谈会结束后,严金昌老先生与队员合影留念。
守正创新勇向前,传承文化担使命
在进行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亲临“大包干”运动的发源地,即当年带头人按压红手印的原址。他们通过安徽科技学院精心策划的情景剧,深刻体验了农村改革的艰难历程,并对改革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坚定了他们对乡村的深情和为乡村奉献的决心。
成员们还分别拜访了凤阳花鼓、凤阳凤画、濠州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亲身体验了这些非遗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难与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当提及凤阳凤画悠久的传承历史时,传承人张变红老师表示:“感谢党和国家对小岗村的扶持,早期大众对凤画的认知有限。老师们不辞辛劳地四处举办展览和讲座,向人们展示凤画的独特魅力,如今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我们也积极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凤画传承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凤画充满热情的年轻学子,同时也感谢社会各界对凤阳凤画的关注,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关注支持,凤画这项古老技艺才得以传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深刻领悟到改革对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小岗精神”“沈浩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展望未来,实践队队员们将铭记初心,致力于乡村的振兴事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李梦茹、常潇 核稿:蒋欢、韦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