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六尺·礼让”辅导员工作室组织11名带队教师(含2名校医)及40名学生奔赴桐城市唐湾村,开展“文化浸润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师生以躬身力行回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茶乡阡陌之间,通过采茶制茶、村情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在茶山云雾中探索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层意涵。
春风伴着晨光,沿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将师生一行送入唐湾村。村书记熊玉跃、村委委员李宙明和博狗网上赌场,滚球体育app驻村教师蒋欢早已候在村口,引到村委会,一杯清香的桐城小花茶为众人洗去“山路十八弯”的疲惫。立于村口标志景点八卦田茶园观景台,熊玉跃如数家珍般讲解村落概括和本地茶文化渊源。随后师生分批乘车,向海拔更高的集体茶园进发。这一段路比来时的山路更艰险弯曲,尽管来村路途产生的眩晕不适感还没有褪去,却没有一个人选择折返。“既然来了,我们就不会退缩!”学生们的勇气和决心,在颠簸山路上淬炼成破土的春芽。
抵达山顶集体茶园,直播组同学迅速架好直播装备,漫山苍翠化作天然影棚。在茶园中,熊玉跃书记穿梭于茶垄间,手把手传授“一芽一叶”采摘要诀,镜头内外同步开展劳动教学。苍翠欲滴的生态茶园,穿梭其中的青春身影,积极采摘互相配合的默契欢笑和沾泥的裤脚,都通过直播镜头传递出去。两小时的直播,师生家长看到了桐师学子的劳动风采、唐湾村乡村振兴的新风貌和小花茶的魅力,期间还促成了两笔茶叶订单,茶香顺着互联网春风飘出深山。
下山短暂休整之后,师生一行于下午两点前往村合作社制茶厂,举行劳动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观摩制茶流程。学生处副处长陶功胜与村书记熊玉跃等共同挂牌,为后续劳动实践活动构筑起产学研协同平台,将“茶山作课堂、茶农成导师、茶事为教案”的劳动育人构想推向纵深。炒茶师傅现场演示如何萎凋、杀青、揉捻、烘干,整个茶厂茶香四溢。当1.3斤成品茶装袋时,学生们围拢过来,伸手触碰到尚有温度的茶粒,2023级科学教育1班李嘉慧同学感叹道:“原来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盏,要经历这么多双温暖手的传递。”
下午的分组行动掀开唐湾村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采访组采访了退役返乡的90后村委李宙明,在他这里学生们看到了青年人返乡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李宙明说:“总得有人回来扎根泥土地里守护家乡、建设家乡。”昨天夜间冒着暴雨强风,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村干部夜间轮番巡查多次排查了六处安全隐患。现在正是采茶旺季,村干部们每天轮流在制茶厂值守,确保茶农当天采的茶当天制好。与此同时,宜居桐城志愿服务组在村内开展活动,帮助清理大风肆虐后的断枝残叶,与留守在家的老人交流谈心。弯腰捡拾垃圾的间隙,青年学子们从老人挥手打招呼的笑眼中,读到了他们对子女的思念。
实践活动后的座谈交流会,流淌出青春的思想。24级早期教育1班孔天乐和沈可抓同学从直播间不错的互动数据,看到了直播助农的可能性,下定决心要通过直播的方式助力唐湾村茶叶销售;23级英语教育1班李明娥体会到村里老人的孤单落寞,下定决心毕业之后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所有学生都体验到采茶劳动一直站立弯腰的艰辛,下定决心要在校园发起“一茶一饭来之不易”的节约倡议,在日常细节中践行对劳动者的尊重……这些从泥土里践行得来的思考,终将会沉淀为乡村振兴的青春方案。
这场乡村茶园里的劳动实践如同一面棱镜,让桐师学子透过汗水与茶香的折射,看清了自我价值与时代需求的交汇点——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一场直播、一项志愿活动、一次返乡中具体而微的担当。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六尺·礼让”辅导员工作室后期将继续与唐湾村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借助此次劳动实践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开拓除采茶之外的劳动实践模式,将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青年学子的力量引入到乡村建设的大舞台。
(撰稿:“六尺·礼让”辅导员工作室 江敏 核稿:陶功胜)